您的位置:首頁 > 平臺文章

國家戰略:軍民融合—"軍"與"民"的雙手究竟應該怎么握?

2017-07-28 來源:高端裝備發展研究中心

1.jpg

 

  2016年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第二屆軍民融合發展高科技成果展時強調:軍民融合是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

 

  2017年6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中央軍民融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軍民融合獲得頂層再次重點推進。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從國家發展和安全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

 

  目前軍民融合眾所周知的兩大產業模式包括了軍轉民和民參軍。軍轉民是把軍用技術民用化,民參軍則是民營資本參與到軍工的研發。軍轉民利用軍用技術支撐工業轉型升級,助推傳統軍工企業“造血”功能;民參軍則有助于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新興領域的技術優勢。

 

  看起來軍民融合更像是技術上的軍工和商業領域的交流、融合和創新,而且國內外軍民融合項目從構想到實施已經經歷了幾十年,那么近年來我國為什么越來越重視軍民融合的頂層推進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呢?

 

  軍民融合的方向正確性

 

  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要通過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解決中國面向未來發展的效率、效能。對于國防和軍隊建設而言,實現科技領域的軍民融合就是貫徹落實這兩大國家戰略的最佳交匯點。

 

  軍民融合本身是影響國家命運的大事。從國外軍民融合發展經驗來看,世界上的軍事強國,早就在搞軍民融合,比如美國。像前蘇聯那樣的軍事巨人是不搞軍民融合的,不計成本的發展重工業和軍工,最終國家經濟被軍工拖垮,連完整的政治體系都無法維持。

 

  日本是比較特殊的國家,受二戰戰敗國的影響,本身的軍隊發展是被大大限制的。但這并不妨礙日本成為軍工強國。日本并沒有獨立的軍工廠,但是像三菱、富士、東芝、住友等等有名的企業中都設有軍工部門,能夠在民品名揚海外的同時為蒼龍級潛艇、10式坦克、出云級輕型航母等武器提供產品,可以說是無心插柳的特色軍民融合體制。

 

  中國的軍工產業在成立之初就是模仿蘇聯的路子建起來的,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不得不為的選擇。蘇聯的例子對中國軍工發展敲了一個警鐘,不計成本的發展軍工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

 

  而成本和創新是軍民融合發展的最終動力。

 

  中國軍工的質量很高,但同等質量下的成本都遠遠高于專業民營企業的成本。這種模式對國家資源是一種浪費,最終成本會加在每個老百姓身上,會成為國民經濟的沉重負擔。另一方面,就技術的創新度來說,脫離體制束縛的高新技術民企的活力是非常強大的。在專業領域上,某些民企的技術能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正好可以補充軍工企業的技術先進性上的不足。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軍民融合是中國國防發展的正確選擇,也是唯一選擇。那么將軍民融合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究竟是何原因呢?

 

  軍民融合的難度

 

  首先將時間拉回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根據該文件,到2020年,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重點領域融合取得重大進展,先進技術、產業產品、基礎設施等軍民共用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基本形成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領域資源共享體系、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軍事人才培養體系、軍隊保障社會化體系、國防動員體系。

 

  不到一年以后的2017年1月22日,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成立,習近平任主任??梢钥闯鲞@個機構首先是對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負責,并且由習近平親自擔任主任。這些信息一方面說明了軍民融合的重要,也說明了軍民融合的難度。

 

  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的關鍵在頂層,在領導機關和各級主要領導。中央成立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從頂層解決了集中統一領導問題。關鍵在于落實。

 

  中國工程院“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研究”課題組每到一地調研,首先聽到的反映幾乎都是“體制機制不融合”的問題。從這些年軍民融合的實踐來看,信息壁壘、準入門檻、標準分立等往往成為制約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我國負責管理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發展的領導機關,軍隊的也好、政府的也好,有待做到真正融合。要解決這些難題, 需要從上而下的頂層管理和制度建設。

 

  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的成立,這代表黨和國家為解決軍民融合體制難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委員會管理下,未來將相繼出臺相關的意見、政策、重大決策,從根本上解決“融不進”“融不深”“難融合”的問題。

 

  總之軍民融合是一項由上自下推進的偉大工程。軍民融合最終實現技術融合,但在落實過程中體制機制的融合將會起到關鍵作用。

 

  國外經驗借鑒

 

  上面說過,全球軍事強國都在搞軍民融合,那么這些國家的經驗對我國究竟有多大的借鑒作用呢?很多專家把美國的軍民融合梳理了一遍,提出了對中國的借鑒意見,又有專家指出美國的經驗是完全不符合中國軍民融合發展的。

 

  不管美國經驗能否借鑒,至少美國對軍民融合的理解還是很深入的。

 

  其實在蘇聯解體前,美國在與蘇聯較勁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軍費上漲拖累國內正常市場經濟的情況。冷戰結束后,美國等主要軍事國家調整了國家安全策略,在發展提高經濟水平的同時,又要兼顧強化國防能力,以期實現二者的雙贏。

 

  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1994年在《軍民融合潛力評估研究報告》中給出的定義:軍民融合,是把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業基礎結合起來,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科技工業基礎的過程。軍民融合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軍民分割格局使軍費開支和國民經濟發展投入呈現此消彼漲的關系,很難獲得雙贏。一方面是民用工業有很高的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軍用工業在尖端領域有很大的需求,然而由于體制的分割,使二者不能得到有效的串聯,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浪費。

 

2_副本.jpg

 

  軍民融合的內涵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軍民兩用技術戰略計劃,實現技術上的融合;建立和完善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機制,在企業層面上實現軍民一體化;在國防采辦過程中,實現軍民一體化,避免資源浪費;培育開放型產業鏈和軍民結合型創新主體。

 

  美國的軍轉民用,主要是政府向社會開放軍用技術的使用權限,由私營公司或民間研發機構自行完成技術的民用轉化工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全球定位系統,即GPS。冷戰時期,美國國防部曾投入數10億美元作為GPS的研發資金,任何一家私營企業都無法負擔如此大手筆的支出。直到1996年,克林頓政府決定全面解除GPS衛星信號的選擇可用性,才真正讓這一技術發揮出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鼓勵社會創新的功用。

 

3_副本.jpg

 

  在此背景下,出現LOCKHEED MARTIN ENERGY這樣奇怪組合也就不足為奇了。其實洛馬公司在其他領域的軍品民用化上也做的很好,例如其傳統衛星平臺開始面開始向商業市場;洛馬公司30年前研制的世界上唯一一型移動式重力梯度儀也開始商業應用,由飛機、艦船和潛艇平臺搭載,服務于資源勘察和開采。

 

4_副本.jpg

 

5_副本.jpg

 

  如何從商業行業中獲取先進技術也是美國軍工行業的最新議題。商業衛星通信的軍事化應用是美軍相關領域的典型案例。

 

  自海灣戰爭爆發以來,衛星通信技術從軍事戰略用途逐步向戰術應用拓展,帶動了現代化、網絡化作戰模式的產生和演變。據歐洲咨詢公司(Euroconsult)統計,2001-2010年,美國國防部(DoD)的衛星容量使用量增加了5倍,而來自于商業衛星的容量占比已經超過80%,成為商業衛星通信市場上最大的單體用戶。近幾年在軍事航天轉型背景下,美國國防部開展了軍用衛星通信體系轉型論證,已明確將商業能力列入軍方未來的衛星通信長期發展路線之中。這主要就是因為軍用通信系統交付周期推遲、預算成本超支而商業通信系統技術水平提升,提供定制服務,能夠滿足軍用應用需求。

 

6_副本.jpg

LGS創新信息安全小組使用開源和商業通信技術為軍方開發定制網絡解決方案

 

7_副本.jpg

美國商用和軍用通信系統中都離不開Microsemi Corp.提供的處理器.

 

  俄羅斯也一直進行著軍民融合的努力。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從完全的計劃經濟,不計成本的發展軍工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蘇聯解體后一段時期,俄軍工體系經歷了政府資金投入大減、國家軍購規模猛降、私有化泛濫、研發滯后等一系列打擊(這也是烏克蘭軍工體系一直面臨的問題)。“散”成為那段時期俄軍工體系的主要特點。1996年,俄通過決議規定其480家軍工企業不再推行私有化。進入21世紀后,俄不斷向軍工體系注資,對俄軍工體系進行現代化改造,航空航天等領域開始大規模的重組風潮。俄軍事工業逐漸恢復元氣,整體實力逐步提高。

 

  “軍”與“民”的雙手究竟應該怎么握

 

8_副本.jpg

 

  從國外軍民融合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是否選擇了符合本國發展特點的軍民融合方針是軍民融合是否可以成功發展的關鍵。

 

  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軍隊武器裝備物資和政府所需物品均需要向私有資本“采辦”。在完全私有制的情況下,美國的軍工、民用生產研發,如果能軍民一體化、民用技術轉軍用、軍用技術也轉民用,的確可以降低其相關資本的投入,提高研發效率,推動其武器裝備的高技術化,最重要地,它從根本上確保了軍工資本的高昂利潤。這也造成了美國財政極其沉重的國防負擔。俄羅斯政府在蘇聯解體初期對軍工體系放棄監管,私有化泛濫又導致了那一時期軍工體系幾近崩潰。

 

  中國的軍工生產情況與美國完全不同,中國最關鍵的情況是有一個完備的國有軍工體系,確保了軍工生產的獨立自主性和利潤極低性。這種極低的軍工生產利潤,意味著中國人民所承擔的國防開支降到了最低。這是我國的軍工產業與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軍工產業的主要區別。

 

  我國的軍民融合正是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理念,因此需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實際實行的是以國有軍工為骨干,以國家資金、政策支持為手段,將大部分分散的民族企業團結起來,增強他們的市場適應能力、競爭能力,使之成為國家經濟實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工程技術從本質上是不分軍與民的。尤其是先導型高科技產業,聚集人才、強化自主創新、打好基礎、培育市場,既可以為發展和提高軍事裝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也能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貢獻。對于國防科技而言,除了加強基礎領域創新之外,特別要重視前瞻性研究。例如空間科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太赫茲技術、量子計算機、智能化技術、先進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等等。這些科技制高點及其形成的技術與裝備,才是我們強大國防的基礎支撐和后發優勢。

 

  當前,中國的科技實力雖然有了很大進步,甚至在某些局部還處于領先,但整體上還全面落后于美國,某些關鍵領域,還容易被別人卡脖子。只有通過加強軍民融合,多方面多形式的發展,才能迅速實現科技實力的突破。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根據非密公開性調研信息資料加工整理,內容僅供參考及學習交流使用,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相關平臺或媒介如需轉載本文,必須與我們取得聯系獲得授權,否則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轉載方承擔。相關知識產權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相關爭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